日本轉職│①在日本找工作是讓人最厭世的事

12月 03, 2017



換完簽證後,在前公司短暫工作近四個月,就決定轉職。

當然許多人是選擇在職期間面試,獲得內定再退社。
我是表達辭職意願後也開始找。
考量的點是剛入社的我沒有帶薪假,只能請病假去面試,對我和對公司都是個麻煩。


---------------------------------------

【個人轉職的重點】


日本對於職業生涯的容錯率較低
相較台灣,日本對於職業生涯的容錯率較低。
以我的情況來說,前一間公司才待沒多久就轉職會是一個致命傷。
日本傳統觀念中,一間公司至少要待三年才算是個可看的職歷,
與台灣一、兩年經歷就會跳槽求晉升和加薪的環境差很多。(產業可能也會有不同)
普遍來說30歲前若有轉職過兩次就已經算多了。


如何解釋短暫的工作經歷
如同上面第一點所說,在職期間過短會讓人覺得你的「根性」不足,深怕你進來公司也一下就辭職。
因此在還不算誇張的情況下,一個合理的理由會讓企業消除疑慮。

這方面我都直接表示前公司面試時說的願景與業務可能內容,與實際上有出入(Mismatch)。
與上司商量過,但由於是新創公司,講求效率加上人手不足,無法給員工嘗試與學習的機會。

  《禁忌》公司哪裡哪裡不好/與公司或上司不合之類,有嫌棄意涵的都不要用
  當然也是看狀況,如果公司經營不善需要縮編裁員比較能接受,
  但如果說公司很黑心加班到半夜就不行。
  很多東西是說法的問題,搜尋“退職理由”就有很多教你怎麼把話講得漂亮的文章。
  我是不會直接使用這種公開在網路上的說法,
  自己覺得使用的人越多就表示HR也看得越多,可能知道是抄教戰守則來的,
  所以我會做為方向參考,想想自己有沒有什麼處境能讓說詞更有說服力。


還要考慮年齡與轉職方向
決定轉職前其實有因為第一點的關係,考慮是否硬撐個一、兩年(雖然以日本人標準還是偏少)
但考慮到之後轉職,進入理想職位的機率又會更低。
因為無業界經驗可的Potential職大多都是限制到27、28歲為止(30以後幾乎不太可能)
如果硬撐這一兩年,之後想上理想職位的機率又比現在更低。
在面試時,如果對方對我的前職歷有疑慮,我會用這一點來PUSH
並強~烈~表~達~,由於以上,所以我對這次的轉職非~常~重~視!(這也是字字屬實,無半分虛假)


以上這些東西,都需要靠日本人最愛談的“自我分析”來一一擊破。
這就是個戰場,你現在準備出征,上戰場前絕對要沙盤推演。
敵人一定會想找出你的弱點,所以都要事前想好對策,
要能做到這些的第一件事,就是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裡。

---------------------------------------

【個人轉職目標】

以遊戲業為主。主要投各種未經驗可的Potential職、制作進行管理。
其他會看Entertainment業界或有興趣的公司,大多IT為主。
後期會找一些以上條件但需要中文的職缺,如:遊戲在地化。


---------------------------------------

【轉職網站】

以下是我有利用的轉職網站

1.ワークポート(WorkPort)
優點:介面非常方便,隨時能掌控每個應徵狀況,沒有通過一定會寫在上面,不會痴痴等待
缺點:除了Agent推薦的工作外,其他的工作會依照你希望的類型推薦,
   對願意嘗試很多可能性的人來說會少很多機會。
我透過ワークポート投了蠻多的(介面實在太方便,太適合懶人)
不過因為我這間幾乎都投技術職,以我的能力來講直接投中途有點困難。
是有幾間感覺有些機會的公司,但也是都差一點。
特徵是我透過這間投的公司,不錄取原因幾乎都很明確。
─有生涯規劃方向性不合,感覺有點Mismatch
─面試時被問到實際想做的企劃,但答案不夠明確,對方無法想像我入社後活躍的樣子
─技術不足。對人格特質很滿意,但目前不是積極採用狀態,沒有適合的職位
─感覺日文溝通能力不足,入社後可能會與成員有溝通問題

我很少面試經驗,透過這間我獲得蠻多面試提示與技巧。
一直以來沒有被特別說過日文問題,所以被嫌棄日文溝通能力時我震驚無比。
後來回頭想想,自己確實在當下回答得不好,
也讓我意識到我在被問到無法立刻明確回答的問題時,會緊張得偏題的毛病。
這對之後的面試起了很大的助益。


2.リクルートエージェント
這間對我來說有點無法評論。
我的擔當Agent是進行時短勤務的人,感覺也不是很積極。
只有這一間事前電話面談的人與實際的擔當Agent不同,自然推薦過來的職缺都不夠理想。
因為我也有廣泛考慮各種可能,反倒是系統自動推薦的一些職缺還不錯。
我在這間有拿過一個面試,遇到對方反覆更改,當天Skype面試還沒有出現的情形。
那時我CALL擔當Agent也不在。總之就是個對我來說很疏離的公司。
不過確定安排面試時,他有說對方想要找什麼樣的人才這種面試建議。
我只在這間面試過一次,無法確定是不是每個面試都會給建議,說不定只是個案。


3.Daijob
算以外語技術人才為大宗。
網站上會有很多Agent PO出的職缺,我有藉由投職缺聯絡到兩間Agent。
另外他們也有自己的Agent,我透過Daijob Agent拿到一間大手面試。
在面試前還有特別跟我約面談模擬面試,整體上蠻有好感,如果下次轉職我可能會再利用。


4.保聖那
在Daijob上聯絡到的仲介,我的Agent是香港人。
有推薦幾個需要中文的職缺給我,但因為是大手,且算是中階職缺,因此書面送出後沒有下文。


5.RGF
對方好像在Daijob還是リクルート看到我的履歷,主動聯絡我並提供一個職缺。
也是主要找外國人才的公司,我有聯繫過的仲介都不是日本人。
他們的模式是一位Agent同時包辦企業與求職者,不同與其他公司是企業與求職者是分別的負責人,
因此會提供比較詳細的企業資訊以及對方理想的人才藍圖。
有去他給我的企業面談過,但最後因為對方開出的職位和我的期望其實沒有很相符,就沒有繼續了。
過了兩個月,他們別的Agent有寄信提供我另一個職缺,但我興趣不高。


6.J Career
在Daijob上投的職缺聯繫到的仲介,也是專做海外人才,遇到的Agent是個很健談的中年男子。
他們給的公司我以前已經投過,後來也沒有找到其他職缺給我。
有問我對飯店或服務業的有興趣嗎?感覺他們應該是這種純需語言的職缺比較多。
整體來說我對這間好感度也蠻高,只是他們的職缺類型大多都不是我想要的。
當初他們介紹的公司好像是撒網型聯絡所有可能的仲介公司,幾乎每家不論大小的仲介公司都會看到。


7.EG ヒューマンソリューション
同時也有在做派遣/介紹預定派遣的仲介。主打IT業界。
負責的擔當給人感覺很好,但這間也是給的職缺我之前已經有投過了。
後來有給我一間介紹預定派遣的中國公司,有說要面談但給了時間後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拖著沒後續。
不過也很難說一定是仲介的問題,有可能是那間企業自己在拖。
雖然有機會會想再利用,但他們規模很小,手上的正職職缺大多其他間也都有。
如果對方企業只找介紹預定派遣和派遣,就有可能在這間看到別的地方沒看過的新職缺。


8.ビズリーチ
算媒合網站,加入會員要經過審核。
上面會有許多仲介貼出的職缺(不同的是有些會直接寫是哪間企業),
另外填上希望條件,完成履歷之後,也會有仲介的信件如雪花般飛來。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網路上評價不太優(隨便推職缺,只重成交)的公司也有在裡面。
我透過這裡聯絡到幾間仲介,但因為也是偏後期,很多都投過了,沒有什麼後續。


9.Wantedly
日本LinkedIn的感覺。上面有很多(大多都是)新創公司,因為找人的成本比找仲介低很多。
上面的公司都會寫文案,所以每間看起來好像都很有願景。
如果有興趣可以在上面直接與該企業聯絡。
要注意的是公司有可能會過度包裝,進去後與實際落差太大。
一些福利條件、公司事業狀況等需要在面試時問清楚。
綜合朋友的經驗,透過這裡轉職的經驗都不是太好,所以我這次沒有使用。


---------------------------------------

以上的幾個途徑簡單截大綱會如以下。

多方位:ワークポート、リクルート、ビズリーチ
外語:Daijob、保聖那、RGF、RGF
外語服務業:J Career
IT:EG ヒューマンソリューション、Daijob

我算幸運,頂多就是遇到很消極的仲介,沒有遇到會直接說教貶低的。
找工作已經很心累了,到底誰還想去被仲介說教?
所以我事前也有先爬一些文,刪掉一些選項。
加上我不像其他分享的前輩都很積極狂投,所以我其實投書面的公司也沒有非常多間。
大多都是ワークポート上的技術職,其他間就是需要中文的工作。

打算把面試拉出來寫一篇,要不然文章太長,
面試的篇幅應該不會像這篇拉這麼長了@@。





You Might Also Like

0 コメント

Popular Posts

FACEBOOK廢文團